好像不久前的事:画家赵准旺来讲起,准备和几位朋友去太行山区转一转。准旺是一位浑身是劲的画家,精力、活力和能力堪称最佳等级。前几年他组织一批画家沿运河旅行作画,硕果累累,此次太行山之行不出所料,未及一年,不但出了作品,开了展览而且结集成册,即将出版,对准旺的精神我算是服了。
太行山是著名山系,从北向南纵贯河北、山西、河南几省,乘京汉线列车南行,凭窗西望常见远山一抹青黛,那便是太行山。在画家的心目中,山区从来都是富于诗情画意的地方,因此从来画家笔下的山水,都是美妙动人的。山花如湖,绿荫如海,山路蜿蜒,飞瀑如练。但实地去山区生活一阵,便发现还有些不方便不美妙的地方,比如道路崎岖行路难,交通不便带来经济落后,地少土薄,耕作困难,靠天吃饭,许多地方人民生活还很苦。于是诗情画意在现实面前被打了折扣。然而,莱岛太行深处的画家们发现,哪怕是在深山里,只要有人居住,那里便充满了生命的欢愉和人情气息,于是画家们往往发现山里人的淳朴善良又使江山增色不少。从石家庄去太原,火车经井陉、娘子关进阳泉,横穿太行山,一路上山水相连,路边村落石墙瓦顶(也有青石片代瓦的),建筑风格很有特色,旅人行色匆匆不以为意,但在画家眼中却别具美感。
难以统计太行山吸引过多少画家,从一千年前五代时的荆浩到今天的赵准旺和他的朋友们,大家都在太行山的怀抱中汲取灵感的乳汁,自古及今由于审美观念的演进与差别,太行山给与画家们以不同的观感与情愫。唯其如此,赵准旺笔下的太行山具有不与人同的特征和动人处。
赵准旺画风清雅灵秀,追求意趣,以广胜多,很具个人特色。绘画是造型艺术,是以再现和表现视觉的形象为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,因此,表达的目的与表达的手段,或者说“意”与“技”,“艺”与“术”,二者是不可或缺的。多年来,我们的绘画较强调写实,注重形似,虽然也讲“形神兼备”,但做起来常以形的追求在先,因此多有重技巧,重写实功力的倾向。对于神韵,对于意趣则较少探求,其结果便是许多作品枯燥平板,缺乏意境,缺乏趣味,多看便觉索然。赵准旺的作品,恰恰显示了他重意趣的长处。
赵准旺的太行山之行,使他有机会更深入的观察和体验山区人民的生活,在他的作品中我觉得他用心、用眼多于用手。例如《瓜棚下》〉,落墨不多却情趣盎然,经霜的瓜架虽已枝叶凋零,但硕大的南瓜却别是一种丰盛尊荣的神气。几只觅食的母鸡,衬托出一派悠闲的农家气息,这几只母鸡不过十几个黑点,却使整个画面黑、白、灰三调子拉的足够紧张,就表现力讲,“点到而已”已经够了。画家的“趣”从生活中来,从人情中来,故能令观者共鸣。另一件《秋月》也富情趣:农家小院里处处是丰收景象,屋顶的玉米、架上的南瓜、静谧的新居,都在一湾新月的映照下。他笔下的大山,也并非一幅峻极凛然的面孔。和其他画家笔下纪念碑的风格不同,他更注意太行山里人家生活气息的感染力,使观众感到山山水水,也具有温馨亲切的一位。他点缀在山边的农舍在画面上尽管位置很小,却令画幅洋溢着一股股烟火气息。宋代郭熙总结画山水应予人“可行、可望、可游、可居”之意,而可游可居又为上乘,那么赵准旺的山水画是郭熙“可游、可居”的另一注解。
准旺作品的个性中,突出的便是重“意趣”,重“情趣”。讲“意”和“情”,不应离开“趣”字。古人所谓“赏心悦目”,也不过是“趣”的作用。境界未必宏远,表现未必精深,画幅未必庞大,有“意”,有“情”,有“趣”则动人。宋人小品,一花一草一鸟一木,无不引人入胜,是宋人超过前人之处。从“赏心悦目”和深深打动今天的观众之处来讲,甚至远过许多鸿篇巨制。说到底,只在宋人重情趣,逐渐从传统的重伦理说教的美学模式中解脱出来,艺术方有了活泼的生命。
当然,“意趣”与“功力”应是不矛盾的,前者发乎心,后者重乎手,心手相应方成佳作。但是往往不少画家,于技法的锤炼,醉心于形似的追求,自我陶醉于技法的完美中,甚或囿于前人成法,不敢越雷池一步,其作品不堪玩味,也是无奈的事。
准旺是位手勤、脚勤、肯动脑、肯贡献的画家,又是有才干的组织者。他画古都北京,画京杭大运河,画太行山,时时有新意,有创意,其成绩远非短文所能概括。明天,明天一早,准旺又和朋友们动身去画黄河大峡谷,于是不久我们又可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新活力。中国画艺术成就辉煌的今天和更加灿烂的未来,正就是准旺和他的朋友们这样创造出来的。
一九九零年五月十六日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